- 生活點滴 -
2021April 14小天使收養爸爸撰寫
2021-07-24
1、收養家庭爸爸投稿於小天使家園110年7月發行之年刊文章,8歲多的大寶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終於離開居住多年的育幼院進入收養家庭,並順利完成試養共同生活期還有法院的正式裁定全部程序。
2、提供兩小段內文參閱可以想像收養爸爸&媽媽的用心。

教養的智慧非教科書上 “知識”可一概通用, 這是一個熱血的生命個體, 活繃亂跳, 非一張張制式化的回饋單, 填滿就算交差。

陪伴才是最重要的黏著劑, 它的說明書明確記載: 沒有 “保存期”, “鑑賞期”, 或 “有效期”的限制, 都沒有!  但是這一帖 “用心陪伴的黏著劑”一旦敷上, “永久保固!” 

                                                                                                       2021April 14小天使              收養爸爸撰寫
 
春日午後的斜陽, 把大地輕柔地染成金黃, 真像極了孩子稚嫩的小手; 貼伏在臉上, 讓我感受到他那股暖烘烘的溫度, 搭在肩膀上, 輕輕綿綿, 那是喜悅幸福, 沒有沉甸甸的負擔。
趁著大好春光, 我們和孩子今天去安平林默娘公園放風箏, 才剛過安億橋, 就看見不遠處天空中, 數十隻紙鳶擺動著長長尾巴, 招呼我們, 來到大魚的祝福, 在鯨魚裝置藝術四周都是人群, 我趕緊問問孩子要不要拍個照, 他卻催促我向前, 因為這次看得更清楚了--天空密密麻麻都是風箏, 我們怕是來晚了!  這時一站一站的紅燈, 加上堆堵在前面一部又一部的龜步車輛, 真像是便祕的大腸, 把這小傢伙急得大呼小叫。  
隨著孩子融入家庭中, 去年他身上那股羞怯, 沒有自信的模樣早就不復見了, 逐漸帶著幾分耍寶, 活潑搞笑的個性, 為他的新家, 揮灑色彩, 帶來歡笑。每天在學校他都向美勞, 自然老師學了新 “撇步”, 回家就忙得不亦樂忽地做實驗, 家裡的紙箱,寶特瓶常被這小小工匠開腸剖肚, 做成玩具, 有時我的桌上多了個紙糊存錢筒, 他說是老師教他們要珍惜錢財, 零錢積少成多。過兩天,又是種植物, 守候著種子萌芽, 又是觀察昆蟲, 作筆記, 查網路, 他的生命從此一直都充滿驚嘆號! 這禮拜他則是開著電扇, 玩起風箏, 雖然我喜歡孩子自己動手勞作, 訓練小肌肉, 發展專注, 再問問他領悟出甚麼來, 但是看著他 “好學不倦, 屢挫屢試”的堅持, 最終可能會把家裡的膠布, 膠水, 竹筷不惜血本, 全部投入紙風箏, 我們決定帶他去玩專業一點的。
好不容易停好車, 我們直奔賣風箏的攤位, 擺在眼前的各式各樣風箏, 琳瑯滿目, 而且造型討喜, 這小朋友哪裡忍得住誘惑! 還好媽媽平日有教導, 他盤算一下, 看著媽媽, 決定買個 “小風箏”, 因為其他風箏那麼大,一定很貴! 不過我還是和他溝通: 海風不小, 風箏太小, 飛高會解體! 他似懂非懂欣然同意, 因為本來就想買一隻大風箏--不好意思說出。就這樣, 孩子讓老闆提點兩句, 一下子就組裝好風箏, 一溜煙往南直奔而去--當然沒飛起來, 我叫住他, 要由南往北助跑,才能受風。 很快, 只見他擎起風箏, 站好位置, 那架 "巧虎”造型風箏就冉冉升起, 讓人驚豔。
看見他燦爛的笑容, 睜大眼睛望著飛揚的風箏, 一副不能置信的歡喜, 也讓我想起小時候, 自己做風箏的情景。 當時可沒這麼商業化, 找幾張舊報紙, 調皮地從阿嬤掛門口,用來遮陽的竹簾拆下幾根纖細竹子, 糨糊固定牢靠, 再跟阿嬤要了針線, 就是風箏了, 隱約記得當天風太小, 飛不高, 放棄了。眼前 “巧虎風箏”可不一樣, 很平穩, 我叫小傢伙快放長線, 他可是很膽小, 怕風箏飛太高, 把他拉扯飛上天了, 真是卡通看太多, 想像力豐富。不過他還是難掩興奮之情, 享受這種自在, 居高臨下, 無拘無束地飛翔, 於是孩子拉著頭上飛的風箏, 邀媽媽一起把公園繞場一周, 接受大家忌妒的 “注目禮,” 我自己童年的“未竟之夢,” 就這樣看著孩子實現了。和家人一起圓夢的感覺真的很幸福。
其實就在一年多之前, 這孩子還是孤苦伶仃地在育幼院盼望著一個家庭, 能接納他的家人, 陪伴他長大。不過他已經8 歲多了, 收養課程的專家說 “依互關係” 早在兩三歲就會形成, 童年包著尿布, 穿開擋褲在地上追趕跑跳碰的同伴一個個被領養走了, 參加很多場 “歡送會”和大哥哥姊姊的 “惜別會”後, 他才慢慢搞清楚, 自己原來是個沒有爸爸媽媽疼愛的孩子。當然育幼院的照護是無微不至的, 但那只是遮風避雨, 把孩子圈養起來的 “房子,” 一棟亮麗的 “建築物”, 不能說是給他親情關愛的“家庭”; 逢年過節, 生日慶祝少不了飽餐一頓, 滿滿的大蛋糕, 但吃起來總是少了 “母親的甜蜜味道”; 假日育幼院安排大伙一起打球, 那是 “生存遊戲,” 一不小心, 還可能被力大無窮的大哥哥轟得滿地找牙, 屁滾尿流! 孤單坐在冷冰冰的樓梯石階, 看著大家打球歡呼鬼吼, 真的, 好盼望 有個“慈祥的父親”陪在身旁, 多讓他幾球, 餵球給他, 好盡情用力把球踢得又高又遠; 在育幼院, 三不五十, 也少不了善心人士, 出錢雇遊覽車 “助遊,” 但那一張張歡笑的相片,永遠也集不滿一本專屬於他自己家人的相簿。 何處是兒家?
還好, 與他的命運本是處在平行時空的我們,在他8歲時出現在這孩子的眼前, 這一切都要感謝小天使的陳董事長, 張主任, 郭老師和她的團隊。他們沒有把政府交付的孩子當成一個“個案”處理掉,(a case to be closed), 而是真誠用心, 把流離失所的孩子看成自己親生骨肉, 找個好人家, 幫孩子重新投胎 (give them a rebirth); 收出養服務之於小天使是一項天職 (natural calling) --當然我們夫妻自己才是最大受者。
當時雖然我們和台灣大多數收養夫妻一樣, 都希望收養小一點的, 最好不要超過四歲, 若超過, “必須和我們知會一下, 才決定,” 還好, 張主任和郭老師憑著專業的判斷, 建議我們要收養的孩童應該更大齡一點, 就這樣一個八歲童與我們在耶誕節見面, 那是小天使帶來的福音, 我們互動, 認識彼此, 結緣成了家庭,沒有任何勉強。回顧過去一年多來, 孩子除了羞怯, 沒自信外, 他很懂得珍惜這個家, 不會亂搗亂。大孩子可以溝通, 與父母的互動是雙向的, 因此我太太一開始就和孩子說清楚: 我們會留下他, 但是他要守規聽話, 不能添麻煩, 畫下紅線後, 基本上我們讓孩子適性發展, 盡情探索, 觀察他的興趣, 和個性上缺失, 給予慢慢糾正, 但不能一步到位, 畢竟成長進步是需要時間, 就算是親生的也會有麻煩, 孩子皆如此, 張主任和郭老師教我們要學得放寬心境, 多用正向眼光看孩子成長, 不要太緊張, 綁手綁腳的。當然, 這期間小天使團隊也不斷從旁協助-- 和其他機構不同-- 她們不是來監督我們, 給我們找碴, 扣點,記缺失,怪我們是不是收出養課程沒用心; 她們的團隊是光明慈善的小天使,努力幫我們克服問題, 畢竟,每個小朋友個性, 成長背景甚至遭遇,都不一樣,教養的智慧非教科書上 “知識”可一概通用, 這是一個熱血的生命個體, 活繃亂跳, 非一張張制式化的回饋單, 填滿就算交差。張主任和郭老師用心周到, 把孩子視為己出, 她們是最有力的支援系統,是來幫我們成就家庭的天使!  
回想一下, 領養大童最大優勢之一是: 孩子早就在育幼院或其他寄養家庭住過, 透過其他有經驗的專業社工和寄養家庭的關注, 我們更懂孩子的優缺點, 甚至智能, 身體上的健康狀況也充分掌握, 省下幾年的摸索期, 這是養/ 收養孩子最艱辛的挑戰之一, 畢竟孩子太年幼, 對疾病, 個性缺失, 不一定能掌握, 這風險是收養不能承受的。另外, 大齡孩子對自己命運已有初步理解, 身世告知這部分比較沒那麼難以開口, 但是我太太十分貼心, 對孩子原生父母絕不批判, 而是向孩子解釋他們也是非常愛他, 孩子不是被拋棄往育幼院丟的, 而是原生父母暫時沒能力陪伴他, 由我們接手, 他們也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照護長大。
另一方面, “依附關係”的建立才是一般收養人擔心的,因為 “專家” 都說黃金期已過。不過, 根據我和太太實際的經驗,陪伴才是最重要的黏著劑, 它的說明書明確記載: 沒有 “保存期”, “鑑賞期”, 或 “有效期”的限制, 都沒有!  但是這一帖 “用心陪伴的黏著劑”一旦敷上, “永久保固!” 陪著他寫功課, 讀書畫畫, 組合玩具, 陪著他玩遊戲, 騎腳踏車, 打打球, 戶外走走, 野花昆蟲, 青山綠水都是最豐富的教科書, 孩子很快就知道他已經找到關心愛護他的人, 也懂得珍惜, 逐漸打開封閉的心, 收出養課程要增列一下, 依附關係不完全是3歲以前建立, 孩童的成長經驗都是依附關係建立的關鍵期 (critical moments), 既然要收養孩子, 父母不能缺席, 就是要陪著他們成長, 讓他們心靈得到安定感, 找到 “依附”, 所以, 我們認為, 最好不要先往安親班, 補習班一丟, 徒增他的壓力 (小學已經分掉白天大半時間,平日又沒陪陪他, 這樣收養倒成了義務, 負擔了)。我們看到, 親子關係穩固後, 孩子還是會慢慢懂得感恩, 惜福, 給父母帶來快樂歡笑和欣慰--沒有白養你了。     
“爸爸, 可不可以幫我把線放長一點?” 孩子纖細輕柔的小手把我從發楞恍神中拉回現實。他已經和母親四處蹓躂一番, 巧虎風箏還是在他頭上噗噗作響, 我接過線來, 三兩下就讓風箏飛得很高, 他焦急大叫,要我停住, 不然風箏飛走了! 於是他和媽媽又重新接手,細心地收回長線, “巧虎”又回到頭頂上。這時草坪上原本鬧哄哄, 追趕泡泡的小小朋友已經收拾東西回家了, 附近的快餐車開始生意大好, 年輕老闆扯著嗓門, 呼叫號碼領餐。薯條和漢堡香氣四溢, 濃郁醒腦的現磨咖啡香味瀰漫空氣中, 讓人飢餓難耐, 他們母子倆的味蕾也被喚醒。在夕陽餘暉下, 一家三口就在樹下席地而坐, 涼風徐徐吹來, 欣賞回港的遊艇把海水攪動得波光瀲豔, 金光閃耀, 陣陣的浪花刷刷地輕拍堤岸, 雖然不是浪漫的藍眼淚, 卻像慈母溫柔的雙手, 撫慰著流浪在外, 終於回家的孩兒。我們瞇著眼, 躲著太陽餘熱, 大快朵頤, 美食一下子就被狼吞虎嚥, 祭了五臟廟, 差點連紙袋都不剩; 齒頰沒有留下半點香, 不過留下來讓我們細細回味, 散不去的, 是孩子得意的笑容和那份全家滿滿的溫馨幸福。
我想,養小孩也正如放風箏, 父母總希望孩子在頭頂附近盤旋就好, 小心翼翼, 處處給他限制, 牢牢拴住,不要飛遠了, 這樣也好控制住。但是如果父母不把線放長, 孩子又怎麼能像風箏翱翔天空, 四處去探索,看得更高更遠呢? 偶而, 風勢更強了, 風箏開始忽左忽右地擺盪著,忍不住要緊緊握住繩子, 扶持一下, 真怕它會重重一摔, 跌落受傷, 但是還是記得要緩緩鬆開手上的繩子, 讓風箏迎著逆風, 穩步高飛; 越是怕, 越放不開, 那風箏只是擺著的飾品, 不能賦予它魂魄,勇氣, 發揮潛能, 找出生命的價值。我們不得不佩服張主任和郭老師一開始的叮嚀: 父母要敞開心境, 讓孩子放膽接受逆風挑戰,才能自在飛翔, 那才是本能, 才是人性。不過就是放個風箏一下午, 孩子如願以償, 大人也有領悟, 陪伴成長, 今晚的夢是甜蜜的, 心滿意足, 我們一起迎向明天的旭日, 真的,身邊多了個小傢伙, 生活也更精采了。謝謝小天使! — 在路竹小天使家園。